古老的无土栽培,在我国可追溯到远古的年代,如豆芽菜的生产确是其中之一,至少在宋代(公元10世纪)就盛行于我国,同时人们早就知道利用盘、碟盛水养水仙花、风信子和栽蒜苗。南方船户还巧妙地在船尾随水漂流一个竹筏加缚草绳的装置在水面栽培空心菜。当然,科学的无土栽培在我国起步较晚。
我国最早是1941年由Chen Ziyuan 在上海开办了一家水培生产蔬菜的四维农场,采用基质培养生产少量番茄应市,但由于生产成本太高,两年后就倒闭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军驻南京的空军由于不习惯东方人用人粪尿浇泼蔬菜的种植方式,开始在南京御道街设有砾培水培场,生产生菜、小萝卜等蔬菜,满足其自身对洁净生食菜的需求。
我国最早将无土栽培技术应用于生产的则首推1969年台湾的龙潭农校进行蔬菜和花卉的无土栽培。山东农业大学于1975年最先使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植无籽西瓜、番茄、黄瓜等蔬菜,但均未能形成商品性的规模经营与生产。
直到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旅游业的发展,各开放都市港口的涉外单位对洁净、无污染的生食菜的需求激增,农业部和东南地区各省市及时组织“七五”科技攻关,研究开发符合国情国力的无土栽培设施与配套技术,经园艺和农业工程科技人员5年的协作攻关,通过引进消化吸收,研制成符合国情的基质培、营养液膜技术和深水培等实用技术,生产出生菜、黄瓜、番茄等洁净生食菜,满足了涉外宾馆、大油田和南海礁岛驻军对特需蔬菜的需求,取得了较高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使我国的无土栽培技术从试验研究阶段跨进了商品化生产阶段。“八五”期间,继续立项攻关,终于开发出具有高效、节能、节本特点的浮板毛管水培(FCH)和有机生态型基质培系统以及反季节的高档蔬菜无土栽培技术等系列成果,至1995年全国无土栽培面积发展到50hm2,涌现出南京市大厂区、无锡市扬名乡和上海市马桥乡无公害园艺场等规模超过4hm2的大型无土栽培基地近10处。
“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将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列为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它与电动汽车、小康住宅、高清晰度电视等高科技工业产业化项目并驾齐驱,说明了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
国家级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项目总体目标是瞄准21世纪农业发展趋势,集成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在北京、上海、辽宁、浙江、广东等5个代表我国不同生态气候型和区域经济特点的省市,建设一批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产业化为目标的科技经济一体化超前型示范工程模式,研究内容主要围绕蔬菜设施栽培的高产、优质、高效。其中蔬菜无土栽培也是主要内容之一。此项目于1996年正式启动,2000年完成。该项目科研经费总投入高达5000万元(中央和地方各投50%),相当于“七五”、“八五”有关设施园艺重点项目经费总和(500万元)的10倍。
与设施园艺工程有关的科研项目,不仅有应用技术的研究,还有基础理论的研究,199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设施园艺高产优质的基础研究”列为重点项目正式启动,这在我国设施园艺工程科学领域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反映出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科技水平已跃上新台阶,也足以说明国家对设施园艺工程的重视。
无土栽培视频介绍